研究團隊長期專注于螢火蟲等發光甲蟲的物種多樣性和生物熒光起源的研究。2017年在中國云南發現了一種新科新種發光甲蟲華螢叩甲(Sinopyrophoridae:Sinopyrophorus schimmeli) (Bi et al.?Zookey. 2019; Kusy et al.?Systematic Entomology. 2021),2020年解析了兩個螢科代表性物種(Lamprigera yunnana,?Abscondita terminalis)高質量基因組(Zhang et al.?Scientific Reports. 2020)。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解析了代表性發光甲蟲及其近緣非發光甲蟲共6個科的6個物種的參考基因組,重構了發光甲蟲及其近緣支系的穩固的系統發育框架。并在系統發育框架下,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和生化功能實驗驗證,發現發光行為在螢科/凹眼螢科、華螢叩甲科和叩甲科平行起源(圖1)。不具有發光活性的熒光酶類似蛋白在熒光素結合位點上有保守的非發光氨基酸模式(TLA346–348),相反,熒光酶在相同的位置有分化的發光氨基酸模式(TSA/CCA/CSA/LVA)。蛋白三維結構比較和氨基酸點位點突變實驗進一步證實這些位點在權衡熒光酶祖先?;o酶A合成酶活性和熒光酶活性中發揮重要作用(圖2)。發光顏色在叩甲總科祖先到現生科呈現藍移的進化趨勢,且在發光的各科進一步分化。這些結果揭示了甲蟲生物熒光的平行起源和發光體系的功能進化。相關研究結果以“Multiple Origins of Bioluminescence in Beetles and Evolution of Luciferase Function”為題,于2024年01月04 日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線發表(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d287)。